首页/栏目/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 资讯

“银屑病”“皮炎”到“皮肤淋巴瘤”——误诊经历给我们的警示

2025-10-13 13:56:15 来源:互联网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医生,我身上的红疹几十年了,一直当银屑病治,怎么突然变成淋巴瘤了?”这是皮肤科门诊中很多患者的困惑。皮肤淋巴瘤的初期症状和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湿疹、皮炎非常接近,很容易造成误诊。今天,我们通过三位患者的真实经历,一起来认识“皮肤淋巴瘤”这种善于“伪装”的疾病。

三位患者的故事:误诊多年的背后

●张老伯的“牛皮癣”四十年

64岁的张老伯40多年前一次感染后,他背上、四肢开始起红疹子,脱皮,有点痒。看了医生,说是“牛皮癣”。这“牛皮癣”一跟就是四十年,时好时坏,冬天重夏天轻。各种药膏、药片都试过,有时能压下去点,但总复发。两年前,他试了“牛皮癣”的新型药物,开始有点效果,后来又复发了。直到医生给他做了个皮肤活检,结果出乎意料:不是牛皮癣!而是皮肤T细胞淋巴瘤(蕈xùn样肉芽肿)

李阿姨的“湿疹皮炎”十年

74岁的李阿姨,十年前身上莫名起了红斑、脱屑,痒得难受。一直当“药物过敏”或皮炎湿疹来治,各种中药、外用药没断过。近一年来,她的病情急转直下,全身都是暗红色斑块,皮肤开裂疼痛,双腿肿胀。抗过敏药、光疗、甚至更强的药,统统没用。最后,进行了皮肤活检才揭开了真相:也是蕈样肉芽肿。整整十年,治错了方向。

王女士的“玫瑰糠疹”十四年

45岁的王女士,14年前背上、脸上出了红疹,被诊断是“玫瑰糠疹”。在吃药期间,红疹不仅没好转,反而逐渐蔓延至全身,反反复复。在劳累和感冒之后,她的病情全面爆发,全身长满密集的红色斑片,又被当成严重的皮炎,用了最新的药物治疗。起初有些效果,但很快又失效。最后,依然通过皮肤活检确诊:蕈样肉芽肿。

为什么医生也会“看走眼”?

首先,蕈样肉芽肿和银屑病、湿疹、皮炎等皮肤病长得太像。刚开始,它们都爱起红斑、丘疹、脱屑、痒,而且都是慢性病,反反复复。常规的血液化验可能都正常,而确诊的“金标准”是皮肤活检。更复杂的是,早期的病变仅仅只做一次活检可能还不容易确诊,有时需要多次、多部位取样才能捕捉到异常。

一些被误诊的皮肤淋巴瘤患者,按“银屑病”、“湿疹”、“皮炎”的常规或新型药物治疗后,短期内可能看到一些好转,这让患者甚至医生误以为治疗起效了。但时间一长,药物就会失效,病情继续发展甚至加重。

注意!这些可能不是普通皮肤病的信号

如果你被诊断为“银屑病”、“特应性皮炎”或“顽固性湿疹”,在使用正规治疗几个月后,皮疹仍然没有好转,甚至持续加重,比如红斑脱屑增多、皮肤变厚或者出现肿块、破溃。如果还伴有不明原因的发热或能在颈部、腋下、大腿根部摸到肿块,这时候一定要警惕——这可能不是普通的皮肤病了!需要尽快到大医院皮肤科或皮肤淋巴瘤专科就诊,争取早诊断、早治疗。

上海瑞金医院皮肤科皮肤淋巴瘤专病门诊的沈小雁主任给出了“皮肤淋巴瘤”少走弯路的几点关键提醒:

该做活检别拖延

如果皮肤病反复发作、多年未愈(特别是超过五年),常用药物效果不好,应尽早做皮肤活检。这是明确诊断最关键的一步。

找对医院/医生

这类反复不愈的皮肤病,建议尽量选择有皮肤淋巴瘤专病门诊或有皮肤淋巴瘤诊疗经验的综合性大医院,避免在经验不足的诊所延误诊治。

记录病情变化

定期用手机拍下皮疹的照片,记录用药反应,症状变化。这些信息对医生判断病情非常有帮助。

理性看待新型治疗药物

新型治疗药物对真正的银屑病、特应性皮炎有效,但对皮肤淋巴瘤无效,甚至可能掩盖问题。如果用了效果不好或很快复发,别一味地追求“更强效”的药,而要想想是不是诊断出了问题

总 结

从这三位患者的经历可以看出,皮肤淋巴瘤容易被误诊,从而导致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治疗延误。这也提醒我们,那些看似普通但顽固不愈的皮肤病变,是身体发出的重要警报,值得患者和医生共同警惕,但一次及时的皮肤病理检查就可能完全改变治疗的方向和结局。

另外,如果确诊为皮肤淋巴瘤,也不必过度恐慌。沈小雁主任介绍说常见的蕈样肉芽肿属于低度恶性,病情进展通常较缓慢。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通过光疗、外用药或靶向治疗等免疫调节的方式,很多患者可以长期控制病情。随着靶向药和免疫治疗的不断发展,皮肤淋巴瘤的整体疗效也在逐步提高。

记住,皮肤淋巴瘤的尽早发现至关重要,规范化治疗和定期随访可以使很多患者病情缓解,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延缓疾病的复发和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